钱学森班的学生回到“两弹”诞生地 “马兰精神”在年轻人中传承

2021-07-27 17:02:38 作者:傅文婧 来源:东方网 选稿:付杨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7月27日报道:从上海到新疆横跨4000多公里,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9级钱学森班的同学们日前回到了新疆马兰,在钱学森为研发“两弹”奋斗过的地方学习践行“钱学森精神”。

钱学森班学生在马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群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年轻人直接到了新疆马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科研工作。一穷二白绘蓝图,他们创造性地实现了从仪器到产品全部自力更生,在一片荒凉上艰苦奋斗,硬是让“隆隆震吼”响彻神州。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甘愿默默无闻,这就是马兰精神。直到今天,工作区主楼上的标语依然醒目深刻:“指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在展览馆中,陈列着过往的峥嵘岁月。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一个个马兰战士在戈壁荒漠中扎下了根,向着祖国绽放明媚的笑靥,将自己的青春熔铸进祖国的山河。

同学们走进马兰战士们工作生活过的红山区,当年艰苦奋斗的画面历历在目。时间斑驳了沙色外墙,行走在浮尘沉睡的小路上,仿佛看见了匆匆往来的白大褂、工整细密的演算稿,还有大漠中央升起的第二个太阳。为学生讲解的驻地老兵毕业后远离家乡,默默无闻为西部国防事业奉献一生。他一路娓娓道来,当时的科研人员在资金不足的艰苦条件下,由爆破组成员炸毁宿舍楼,建造新的科研场地。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旧守正创新、艰苦奋斗,开辟了新的天地。

钱绍钧院士为钱学森班学生讲课

此外,钱学森班的同学们还走访了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内蒙古独贵塔拉金沙岭等地,积极践行“钱学森精神”。在西北核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学家钱绍钧为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讲述了老一辈科学研究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事迹,在艰苦的条件中,科研工作者依旧知难而进、刻苦钻研,做到了“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的伟大突破。如今,科研条件变好了,“外国人做不到的”需要我们青年学子接续奋斗、再创伟业。他寄语钱班学子,“钱学森班,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希望同学们将个人发展、兴趣与祖国的发展和强盛相结合,时刻铭记责任在肩,祖国在心,走好青年一代人的长征路。

参观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实验室

据悉,自1963年以来,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在“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的引导下,边组建边学习,运用全国大协作的建设方式,筚路蓝缕,积极探索,为中国的核研究事业做着卓越的贡献。面对从零起步的起点、面对国外封锁的现实,研究院的前辈们不断创新、攻坚克难,为推动国防核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开展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

自7月26日起,钱学森班的同学们还将在内蒙古独贵塔拉金沙岭开展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跟随上海交通大学绿格防沙公益团,致力为解决中国西北部地区荒漠化问题赓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