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肆虐精神心理疾病加剧 亟需心理健康危机干预

2021-06-09 14:28:41 作者:傅文婧 来源:东方网 选稿:顾爽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6月9日报道:上海市首个以“心理健康”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6月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揭牌,长三角心理健康高峰论坛同期举行。

据悉,该重点实验室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设。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研究力量为基础,重点实验室聚集了计算机科学、精神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向的研究力量,聚焦“心理健康状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这一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将在健康个体发育、健康社会培塑、健康干预促进等方向,进行多学科交叉、多技术手段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未来,重点实验室将实施心理健康科学行动之师大方案——“1234X”计划:重点包括“1个心理健康大调查、2类心理健康医教融合体、3类心理健康技术孵化、4个心理健康服务网络、X个科学与科普项目”。

华东师大副校长孙真荣表示,面向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心理需求,重点实验室力图形成以下三方面特色:坚持交叉学科的研究取向;采用“产研用”的研究路径;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需求。孙真荣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根据重点实验室的发展需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全力把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处长仲东亭认为,在上海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过程中,市民心理健康促进与提升,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内容;他希望重点实验室紧扣市民需求,做出高水平研究,扎实推动“科技支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为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作出独特贡献。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翁文磊指出,由于大多数女性在生育、家庭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其健康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为女性同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她表示,重点实验室将启动“妇幼心理健康研究平台(上海)”的建设,重点收集妇幼群体心理健康及其变化状况的数据,构建心理预警与服务网络,这将为了解妇幼心理健康提供很好的途径。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浩表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积极响应了国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战略需要,是以市民心理健康需求为导向,聚焦了“心理健康状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的。他提出,重点实验室后期建设运用大数据管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等技术,研发能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监测与预警、心理援助与救助等有效方法;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形成能针对重点人群的应急心理干预标准、解决方案和康复系统。

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王爱芬提出,重点实验室将开启对各类人群,包括残障人士,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调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市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她表示很高兴能够和实验室合作,在基础调查之外,重点探讨他们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与正常人群的融入等内容。与此同时,她认为重点实验室即将产研结合开发的新一代心理康复技术和产品可以用于各类残障人士,让更多残疾人能够实现融合社会的愿望。

孙真荣向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实验室主任、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周晓林颁发聘书,自此,由陆林院士担任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将带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周晓林对实验室的重点工作做了阐述。他认为,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要做到“顶天立地”,就是在基础研究上,在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动态的研究上,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做出创新型的成果。不仅要做心理学本质的基础性工作,还要结合新技术,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不仅研究正常人群的心理发展,还要关注亚健康人群。

在同期举行的“长三角心理健康高峰论坛”上,陆林院士作了题为《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现状和未来》的报告。他指出,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精神心理疾病流行加剧,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全球约有9.7亿人患有精神心理疾病,这个数字超过世界人口的13%。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目前正在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旨在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减缓心理疾病上升趋势。陆林院士表示,现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如精神卫生资源有限,组织领导和政策制度亟待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薄弱,专业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亟须提升,精神科学与其他学科需要交叉融合等问题。对此,陆林院士提出要建立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多学科专家聚集以实现跨学科合作,整合多方资源以提升突发卫生事件下的心理服务,合理配置精神卫生资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