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愚园路“土著”以愚园路的人文景物为灵感创作办展 这场开在家门口的展览格外亲切

2020-11-28 10:09:05 作者:周紫薇 来源:东方网 选稿:张丹洋

“YUAN 在地艺术展”现场。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据青年报消息:住在愚园路上的艺术家以愚园路为灵感创作,在愚园路上的艺术空间举办展览——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正在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内举办的“YUAN 在地艺术展”。1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愚园路在地艺术家杨敏还将以建筑作为引子,带着观众走出展馆,走进愚园路,穿弄堂,听故事,探索街区。

和一些晦涩难懂的“高冷”艺术展不同,在这里,艺术显得分外“亲民”。街区上的历史建筑、人文故事,是艺术家们创作的蓝本;同时,艺术又走入了烟火弄堂、社区客厅这些生活场景中,触手可及。

好看

不同视角下的愚园路故事

一串悬挂在阳台上的“年味”腊肠,能否走进艺术家的画框,成为作品的主角?

艺术家杨敏给了腊肠这个“C位出道”的机会。每逢过年,愚园路上祁山村里的不少居民会将香肠和腊肉挂在阳台上,而杨敏就住在祁山村里,那“极好的味道”让他印象深刻。寥寥几笔线稿,加上油画棒着色的粗粝肌理,杨敏画下了这极具“年味儿”的浓浓市井气息。

前来观展的一位老先生看到后激动不已,“这就是我们弄堂的生活呀!”虽然愚园路上不乏“网红”打卡点,但生活的烟火气,始终停留在弄堂深处。

与着眼于弄堂生活和特色建筑的杨敏不同,艺术家郭谦曾是愚园路“故事商店”的一日店主,与70多位一日店主在活动期间缔造了深厚的友谊。他以极具张力的动漫插画风,记录下了这些故事。

在郭谦的作品旁,是艺术家张世桥创作的9幅愚园路商户街景,画风清新文艺。作为一名斜杠青年,张世桥来到上海后创作的第一幅写生作品即为愚园路上的特色小店,也由此拉开了他和愚园路的奇妙缘分。

三位艺术家,尽管生活背景和创作形式各不相同,但不同的视角呈现出的,都是愚园路上的生活故事。三位艺术家也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即为愚园路的生活者,也为愚园路的喜爱者。

能玩

通过共创成为展览的一分子

共创是展览的另一大亮点。

展区中央的长桌上,“微缩版立体愚园路”引人注目,“可阅读的立体建筑”将街区风景以3D的方式呈现,展示着愚园路的“宝藏之处。

装置诞生于一周前,杨敏和同为艺术家的夫人林琳,带领观众共同创作出这个“愚园路立体街景”。观众可以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愚园路风景,运用综合材料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再黏贴在艺术家做好的装置模板上。

一年级的小朋友麟麟是装置的“小小共创者”,住在愚园路上的他本就喜欢画画,在社区美术馆内更是如鱼得水。麟麟拿起画笔,手舞足蹈地说起愚园路上Fiu Gallery墙上的兔子装饰,将心目中“超级可爱”的街景定格下来。

在麟麟对面,专程赶来看展的张先生更加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着愚园路的梧桐叶和老建筑,“虽然我不住在愚园路上,但每次逛到这里,都感觉放松。”

林琳在模板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她用黏土制成电线杆,细钢丝代替电线,自行车、路牌、人行道也都被细致入微地还原。“如果没有这些细节,就像寿司缺了芥末一样,没有灵魂。”林琳笑着说,观众也可以在装置上增添类似的细节,“比如垃圾桶对吧?垃圾分类嘛,现在很酷很流行。”

在观众的共同创作下,“立体街景”里的商铺都有了色彩靓丽的外立面,捡来的梧桐叶被粘贴在背景板上,街旁甚至还有几棵光秃秃的“梧桐树”,仿佛装置里的愚园路也在度过初冬时节。

联结

遇见更多“有趣的灵魂”

不同的共创活动,让“在地艺术展”成为一个入口,无论是生活在愚园路上的原住民,还是过路的游客,都可以在此借助故事链接彼此。

郭谦的展区里,有一面夹满了明信片的网墙,写着“用故事交换作品卡片”。一张张明信片上都是前来观展的人们书写下的感想和故事。

在这里,郭谦再会了曾经同为“一日店长”的老友、花艺品牌主理人Yilia,相谈甚欢。Yilia也受到郭谦插画作品的灵感启发,结合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创作故事,在美术馆内用花艺进行艺术陈列。这是艺术的相互碰撞产生的绚烂火花,也是人与人之间故事的继续延续。

杨敏和林琳也结下不少“新缘分”,有对愚园路的历史和红色文化感兴趣的观众,也有从海派建筑聊到建筑师邬达克的共创参与者,“认识了很多厉害的小伙伴,也促进我们在这里不断地成长。”

这一切,正如郭谦谈及他担任“一月馆长”的感想时所说:在“YUAN 在地艺术展”,同各式各样的人相遇,也与志同道合的人结缘,产生了美好的化学反应。

}